14岁逃难的阴影,如何让唐德宗亲手开启了宦官时代?
一个想当“唐太宗第二”的哥们,结果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南明”皇帝的预演版。
一个想当“唐太宗第二”的哥们,结果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南明”皇帝的预演版。
长安丢了,皇帝逃到奉天,四面八方的藩镇像约好似的,一起亮刀。那年冬天,街市上最紧俏的不是粮食,而是写遗言的纸。就在这种“明天还有没有大唐”的气氛里,三个中年人先后把缰绳勒出血痕,硬生生把帝国从悬崖边拖了回来。
郭子仪在781年病重期间,把一生积累的兵书和兵符整理出来,交给儿子们送往皇宫,同时把家里的金银和田契登记成册,一起献给唐德宗。这件事发生在长安的汾阳王府,当时郭子仪已经85岁,身体虚弱到无法下床。儿子郭暧和其他子弟执行了这个命令,尽管他们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父亲
雲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赉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三分皋所与书为信,皆达成都。
一、太子妃的母亲,身份不一般郜国长公主是唐肃宗的女儿,论辈分是唐德宗的姑姑。她的人生经历挺曲折,第一任丈夫是河东裴氏的裴徽,裴徽的母亲虢国夫人还是杨贵妃的三姐。
唐代帝陵是唐代皇帝的陵墓群,共有20座,其中18座位于陕西省,1座在河南省,1座在山东省。这20座帝陵中,有14座依山为陵,6座堆土成陵,16座被盗,4座地宫未被盗掘(1座100%未被盗掘)。
安史之乱的战火刚刚熄灭,长安城的废墟还冒着青烟,一场更为持久的危机已经悄悄埋下种子。当叛军首领史朝义的头颅被快马加鞭送进皇宫,唐肃宗以为天下终于恢复了太平,却不知道他亲手赦免的那些安史降将,正在把河北三镇变成独立王国。从这一刻起,大唐的版图上,布满了中央政权再
兴元元年(784 年)正月,陕西奉天城外的雪地里,一支狼狈的队伍正顶着寒风赶路 —— 唐德宗李适带着少数随从逃亡,身后是朱泚叛军的追兵。马车上,30 岁的王氏紧紧抱着发烧的太子李诵,又伸手摸了摸德宗冻得发紫的手:“陛下,再坚持会儿,前面就是城固县了。”
三十八岁的李适——史书上的唐德宗,立志“削藩中兴”,誓要重振盛唐。
公元779年,是一个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这一年,唐代宗李豫驾崩,其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新皇登基,百废待兴,唐德宗渴望重振大唐的辉煌,然而,摆在面前的是内忧外患、财政枯竭的烂摊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杨炎,被破格提拔为宰相,成为唐德宗寄予
李适是带着澄清宇内的雄心壮志登上皇帝宝座的。回首大唐这几十年来的政治乱象,李适每每心潮难平,尤其是肃、代两朝长久以来对河北诸镇的妥协和纵容,更是让李适愤懑难当。所以刚一登基,李适就对河北诸镇摆出了一副强硬姿态,一意要结束藩镇割据的局面,决心把恩威刑赏、生杀予夺
大唐的宦官能有多狂?从端茶送水的阉人奴婢到后来敢直接废立和谋杀皇帝都怪唐德宗做的一个决定是什么决定?唐朝从何时起宦官翻了天?很多王朝发展到中晚期怎么总会出现宦官专权的问题?今天木鱼君就和大家细细讲来宦官唐朝之前的隋朝宦官专权的问题相对较轻是君王暴政引得各地军阀
游玩之余,也要趁机了解一下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考察风土民情,这正是一位明君应该做的事情。
世上对清官有几分敬仰,咱们没少听人夸——可你信不信,历史上真有那么一位大人物,他做得太清白,反倒把当朝皇帝给整得提心吊胆。皇帝心里发虚,不是怕他谋反,而是真怕这宰相手脚太干净,连一点灰都不沾。想让他偶尔伸伸手、沾点油,好和官场上的人打个转,结果这位硬是一点不带
唐顺宗李诵,怎么说呢,是唐朝里活得最像“倒霉蛋”的一个皇帝。你说他做太子都做了快一辈子,几乎把所有青壮年时光都压在了储君的位置上;可好不容易等来了皇帝的宝座,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宦官们搅得灰头土脸,连八个月都没撑下去,匆匆被逼禅位,成了个“最短命皇帝”。想当年,